求是云讲堂感悟|回顾百年成就,感悟中国之治
2021-12-09
“求是云讲堂”是北京市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线上主题系列讲座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市港澳台侨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分会主办,旨在提升港澳台侨学生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巩固港澳台侨学生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根基。
“求是云讲堂”“板块一·中国文化”“板块二·中国经济”十场讲座已全部上线,“板块三·中国政治”已顺利开展三场线上讲座:
第11讲《“中国之治”的政治基础与制度优势》
第12讲《中国共产党——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第13讲《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北京市港澳台侨同学观看“板块三·中国政治”前三场讲座后的学习心得吧:
首都师范大学 黄锦升
“中国之治”最大的特点便是人民当家作主,加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多年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十分有幸生在这个时代,能够见证国家的崛起,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好我辈人的任务,更要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辈做出贡献。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中国虽已腾飞,但不代表我们可以就此松懈,我们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培养自身能力,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储备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 曹耿豪
“中国之治”是在社会主义的思想大框架下运行的,正如老师所说,它是有着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因地制宜并适时改进,处处无不有着大格局,这是我闻所未闻的。靠着这些思想道路作为指路明灯,从一穷二白走到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扶贫政策帮助无数乡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并且整体形势还在向好发展,这是全世界都无法想象的。虽然才来到大陆一个多月,但经过与大陆的老师同学交流,以及亲身参访、亲眼所见,大陆这些年的发展与成就让我深深觉得身为一名中华儿女是十分骄傲的事情。也希望两岸的关系渐渐改善,早日见到两岸全体同胞大团圆。
北京工业大学 刘冠贤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校学习的时间里,学校、学部组织的各项活动让我更加十分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思考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我们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对重大改革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我理解到改革的成功在于:我们不急于去立刻改变现有的存量问题,而是不断地去创造机遇,去做增量,以增量来带动存量。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责任鞭策自己。
北京邮电大学 胡咏诗
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虽然过程中经历了无数艰辛,但是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会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的新征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吕文曼
在裴老师的字句间,我仿佛刹那间穿越百年的历史,触摸到了丝丝缕缕的时光碎片。那时,名为共产党的新生力量,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推翻封建腐败的制度,筚路蓝缕间,一条光明的道路缓缓打开。中国共产党无疑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人民渴望的是一股凝聚力,一抹黑暗中的光亮。中国共产党在繁星中璀璨夺目。然而最触动我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前赴后继的党员们。百年过后,物是人非,爱国的初心却从未改变。使我坚信,无论何时,只要党旗仍飘扬,中国必定屹立不倒。
北京交通大学 黄群嵃
在上世纪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我国人民团结一致地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我国如今的成就是属于全体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间和睦相处、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是与国外民族政策最为不同的地方。现今,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族群组合而成,在党的领导下,希望我国繁荣昌盛,各民族间欣欣向荣,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蕾
我们站在如今的视角眺望中国,看到国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或者在许多大国眼中,只是中国抓住了机遇,并不是真的发展起来。但其实,现在中国任何一项成就或取得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是中国全体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所得来的结果。身为当代青年,更应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关注中国的时政热点,多思考自己的立场,不随波逐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
中央财经大学 周德锴
本次讲座中,何修良副教授回顾梳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缘起及创新发展过程,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一与多”“同与异”“内与外”“变与常”这四对关系,看完讲座后,我对国家目前的民族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明白了尊重各民族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一具有凝聚力的概念。我们自身也要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对各民族同胞一视同仁。
中央戏剧学院 曾诗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家人长辈们都喜欢哼着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里所说的一样,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融洽的民族关系不仅是各族人民之福祉,也是发展之基石。各族人民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巩固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作为公民,我们也要做到守法、懂法、用法,树立法治意识,坚决拥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民族工作,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保护各族群众的合法利益。
北京理工大学 谭子健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民俗,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特色。各民族之间充分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以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青年共同奋斗!
中央民族大学 霍小童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历史文化,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正如课程中所说的“我们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根本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尽自己所能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后续讲座安排将于北京市港澳台侨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分会公众号陆续发布,欢迎持续关注!